更新時間:2018-03-19 12:08:38 來源:halede3.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第六章 八部大王崇拜
土家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區(qū)都曾有八部大王廟,供奉八位大王。八部大王,又稱八部大神,根據(jù)有關傳說,應為土家族歷史上八個氏族或部落的首領。八部大神崇拜是繼土家族母系氏族祖先崇拜之后的父系氏族祖先崇拜。
一、八部大神的來歷探秘
有關八部大神來歷的傳說有很多。
一種說法是:苡禾娘娘一次上山采茶,為解口渴,嚼了一把生茶葉,回家便懷孕了。懷了3年零6個月,便生下了8個兄弟。由于無力撫養(yǎng),只好棄之山下,由天意主宰。八位兄弟在山里有母虎喂乳,見風就長,很快成人。他們回來孝敬母親,憑著非凡的本領,將天上的雷公捉來蒸熟鹽腌給母親當藥吃,以醫(yī)治心痛病。后來,八兄弟在土王破沖嗄那里為將,立了大功,受封地龍山、永順一帶,號稱八部大王。死后,被奉為神,稱八部大神,世代為后人祭祀。
一說是:很古的時候,一對中年夫婦,多年無子,遇一仙人贈給茶葉,服后懷孕生下八男。其父疑為妖孽而棄之荒野。幸而有龍為之哺乳,有風為其遮蔭。八男長大成人,歸家孝敬父母。其母又服仙茶,生下一女。此女后來被皇帝詔為妃子,其八兄也被封將。八兄弟屢建奇功,受封為王,榮歸故里,號稱八部大王。
一說是:八部大王是龍山、永順一帶的彭姓土家族祖先,原來并無姓氏。唐明皇時,外敵人侵,八兄弟應征御敵。他們在戰(zhàn)場上,手執(zhí)打虎的“盆排”(盾牌)和虎叉,英勇殺敵,功勛卓著。唐明皇封他們的官爵時,問他們姓什么。八兄弟本無姓,心里發(fā)急,正好手中握有“盆排”,就順口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盆……盆……盆。”唐明皇聽了,就以為他們姓彭,便說:“你們姓彭呀!”八兄弟連忙回答說:“姓彭,姓彭!”八兄弟以后就以彭為姓氏了,從此,也就有了彭姓人。
由上述傳說可見,土家族崇拜的八部大神確為歷史上的八個氏族或部落的首領。由傳說,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認識:
其一,八部大神是較早的祖先神。傳說所反映的八部大神崇拜與古老的植物崇拜、圖騰崇拜聯(lián)系較緊,八部大神的來歷尚未脫盡植物崇拜與圖騰崇拜的印痕。
首先,八部大神的誕生與茶有關,其母是吃了茶葉而懷孕生子的,這實際上意味著,茶是致孕的關鍵因素。由此可見,傳說包含了植物茶生人觀念。
古老的茶生殖崇拜影響久遠,其遺存形式多見于傳統(tǒng)婚俗。我國傳統(tǒng)婚俗多用茶。茶在婚俗中有象征子嗣繁衍的意義,這種意義正是古老的茶生殖崇拜的余意。古人定婚,多以茶為聘禮,以至于將下定禮稱為“下定茶”、“下茶”、“訂茶”?;槎Y為什么要用茶呢?明代許次紓《茶流考本》說得明白:“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結(jié)婚以茶為禮,采取不移置子之義也。”原來,茶樹不能移植,其繁殖必須依賴茶子,茶子便被當作了生殖之物。古人由茶子繁殖茶樹的現(xiàn)象推及到人的繁衍,以為茶子中也包含了人的生命,最早的人類也是由茶子繁衍的。
土家族八部大神誕生的傳說,反映了茶生殖觀念,說明八部大神崇拜與早于祖先崇拜的植物崇拜有著血緣聯(lián)系,是土家族歷史上較早產(chǎn)生的祖先崇拜,其崇拜對象應為氏族或部落的首領。
其次,八部大神的成長與虎或龍有關,被棄之于山野的八兄弟是由虎或龍哺乳長大的。這說明八部大神崇拜保留了土家族祖先巴人虎圖騰崇拜和更早的巴蛇圖騰(龍圖騰)崇拜的文化因子,是產(chǎn)生較早的祖先崇拜,八部大神是氏族神或部落神。
其二,八部大神具有自然神屬性,是氏族部落時期土家族先民的生活的折光反映。
上引三則神話中的兩則,在敘述八部大神的誕生時,都說他們一生下來就被母親或父母棄之山野。他們與動物為伴,在自然的懷抱中成長,最后,都成為有異常本領的人。八部大神的這種經(jīng)歷,屢見于漢族以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神話傳說中,學者們將有這些經(jīng)歷的神話傳說人物,稱為“英雄棄子”。英雄為何遭棄,令人感到神秘。
《詩·大雅·生民》敘述周人始祖——周棄或后稷,被三棄三收: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彌
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災無害,以赫裙靈。上帝不寧,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
寒冰,鳥覆翼之。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
訐,厥聲載路,誕實匍匐??酸酸?,以就口食……。
姜嫄履跡感孕而生下周棄,因為是感孕,孩子無父,姜嫄便將他丟棄在小巷里,牛羊前來保護他;后來又把他丟棄到山林里,樵夫砍柴救了他;最后把他丟棄在寒冰上,大鳥用雙翅包裹他為他取暖。他長大成人后,發(fā)明了五谷的種植,后來成為周族的始祖,被祀為稷神,即農(nóng)業(yè)神。
唐朝樊綽《蠻書》敘述苗族槃瓠故事,也有英雄棄子情節(jié):
按王通明《廣異記》云:“高辛氏時,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主怪之,棄于道下。七日不死,禽獸乳之,其形繼日而大,主人后收之。當初棄道下之時,以盤盛葉護之,因以為瑞,遂獻于帝,以檠瓠為名也。后立功,嚙得戎寇吳將軍頭,帝妻以公主,封檠瓠為定邊
侯。公主分娩七塊肉,剖之,有七男;長大各認一姓,今巴東姓雷、冉、白、蒙、文、叔孫氏也。”
彝族的神話傳說說彝族祖先神、創(chuàng)造萬物的巨人尼支呷洛也經(jīng)歷了被遺棄的遭遇。他的母親是蒲么列日女神。一只神鷹掠過她的頭頂,流下一滴血,正好落在她身上,遂使之懷孕并生下了尼支呷洛。女神將他丟棄在石縫里,他卻吃了石縫里的青苔露水而長大成人,成為神箭手,射下了天上多余的太陽。
彝族九兄弟神話傳說說:古時有對夫婦,老年無子。丈夫郁郁寡歡,老婦也滿懷怨恨。她來到水塘邊欲投水自盡,忽遇一白發(fā)老人,授以藥丸九粒,說年服一粒生一子。老婦盼子心切,將九粒藥丸一氣吞下,遂懷孕分娩產(chǎn)下九子。夫婦皆愁無力撫養(yǎng),準備棄之。白發(fā)老人又至,說九子無須衣食,自可長成。后來,果如老人所言,九子無須衣食而自長成人。九子每人都有一種神奇的本領。在這則神話中,九子母欲棄九子,但終究沒有實施。那么,九子算不算英雄棄子呢?回答是肯定的,九子雖未遭遺棄,但也無異于遺棄,因為九子完全靠自然長成,無須父母撫養(yǎng)。
上述神話或傳說,盡管民族不同,流傳的地域有別,但其棄子的情節(jié)卻與土家族八部大神傳說十分相似。對這些神話傳說進行歸納分析,便可解開棄子之謎,從而揭示土家族八部大神誕生之謎。
在上述神話傳說中,所有的棄子都是其母感孕而生,致母懷孕的因素或是吃了某植物、藥丸或是身體接觸了某種植物、動物(如鷹血),這說明,棄子是自然的產(chǎn)物,具有自然屬性。所以,這些棄子都不需要撫養(yǎng)而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長大成人。棄子的情節(jié),潛含了人們對大自然偉力的崇拜。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哺育,這些棄子才具有一種超人的神力,一種與大自然的力量相匹配、甚而至于超自然的神力。棄子是半自然半人的神靈,是由自然神崇拜過渡到祖先神崇拜的產(chǎn)物,或者可以說多是最早的祖先神——氏族或部落始祖神。如周棄是周氏族或部落的始祖神;槃瓠是苗族的始祖神;尼支呷洛是彝族的始祖神。土家族八部大神也有被遺棄的經(jīng)歷,就在于他們是土家族先民心目中的始祖神,充滿著大自然的生機。
二、八部大神祭祀儀式及遺俗
土家族地區(qū)曾有不少八部大王廟,以供奉祭祀八部大神。與祭祀八部大神相關的遺俗至晚近仍在民間流傳。
龍山縣土家族舊有大擺手堂,俗稱八部堂,供奉八部大神。在小擺手堂供奉彭公爵主,說明八部大神崇拜早于彭公爵主崇拜。龍山馬蹄寨八部大王廟內(nèi),供奉著八部大神和夫人神像。當?shù)厝朔Q八部大神為“拔普”,意即祖父,稱夫人為“拔拔”,意即祖母,表明土家族奉八部大神為始祖神。
保靖縣拔茅鄉(xiāng)“首八峒”遺址原也有八部大神廟,其遺存的清代復修八部大王廟碑即為明證。該碑云:
首八峒,歷漢、晉、六朝、唐、五代、宋、元、明,為楚南上
游……故諱八部者,蓋以威鎮(zhèn)八峒,一峒為一部落。
酉水地區(qū)的酉酬鄉(xiāng)巴柯村也曾有一個八部大王廟,早已毀滅,尚存殘碑一塊,上刻“八部大王之位”字樣。酉陽縣民委保存有殘碑照片。
土家族祭祖儀式有大擺手與小擺手。大擺手即是祭祀八部大王的儀式。大擺手祭祀儀式在八部大王廟即擺手堂舉行,時間一般為春節(jié),往往三年才舉行一次。屆時,輪到哪一家擺手祭祖,其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便出來主持祭祖事宜。他率領族人將各種祭品,如豬頭、豬肉、糍粑、糖馓、豆腐、五谷、家禽、野禽、野獸送到擺手堂,一路上采旗飄舞,鑼鼓喧天,鞭炮轟鳴,十分熱鬧。
擺手祭祀場地設在八部大神廟前的坪壩。神廟披紅掛彩,神桌上供有各類祭品,一對香燭高燒。廟前坪壩中央,豎起一根紅色旗桿,頂上懸掛著湖藍色幡旗、五彩大燈籠,幡旗上繪有龍、鳳、虎,可分為龍旗、鳳旗、虎旗。四周插有燈牌,上書“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等吉祥語。廟前兩邊插有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旗桿下,用方桌拼成一個臺子,四周用彩旗裝飾,臺上安放指揮的鑼鼓。
入場時,由掌堂土老師指揮。參加擺手的各寨隊伍按順序入場。一般是,白龍旗隊領先,后跟龍鳳虎旗隊、彩旗隊、擺手隊、樂隊、溜子隊、小旗隊、披甲隊、炮火隊,沿途領隊吆喝,眾則應和:“噢!”“喂!”
各路隊伍進堂后,由掌堂土老師先行儀式:掃邪、安神、祭媒嫦(即獵神媒山)、祭八部大神。祭畢,登上鑼鼓臺,揮起鼓錘,敲擊鑼鼓。三通鑼鼓過后,擺手活動便開始了,擺手活動在土老師的帶領下進行。
擺手又稱擺手舞,是一種規(guī)模宏大而動作比較簡單的祭祀性舞蹈。基本形式是,土老師在坪坎中央的臺上打鑼鼓,各路人馬圍成圓圈一邊轉(zhuǎn)一邊跳,有的地方是站成兩排對跳。
擺手舞是一種群眾性的祭祀舞儀,大部分活動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不需要經(jīng)過特殊的訓練。各地擺手舞的動作又有所不同。龍山蘇竹坪的擺手舞為單擺,腳不動,身子與膝蓋部分轉(zhuǎn)動,手隨之甩擺。來鳳的單擺則不同,膝蓋彎曲,兩手向兩側(cè)平分開,并隨著身子的擺動而擺動。龍山多谷的擺手,腳要移動,雙手隨著腳的步伐而擺動。永順雙鳳的擺手也要走步,雙手則在身子的左右來回擺動。保靖土碧的擺手只走兩步,起腳是跨步帶跳起。馬蹄寨的團圓擺手舞是橫著身子,腳交叉橫跨步,兩手在身子兩旁擺動。各地擺手舞雖有所不同,但又可以概括為兩種基本的動作,即“單擺”與“雙擺”。大多數(shù)地方的單擺要移步,先向前走二、三步,手也隨之擺動,然后身體擺動,從而帶動雙手擺動,此時腳不動,膝蓋稍彎,雙擺與單擺基本相同,只是重做一遍身子轉(zhuǎn)動帶動雙手擺動的動作。
配合著擺手舞的基本動作,還要作一些表現(xiàn)狩獵、農(nóng)事、軍事等活動的動作,以再現(xiàn)土家族的生活,紀念先祖,表彰先祖所開創(chuàng)的業(yè)績??梢?,這種祭祀舞不僅具有紀念意義,而且具有教育后人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作用,同時,還具有自娛自樂、解除一年來辛勤勞作的疲勞的作用。根據(jù)擺手舞的主要內(nèi)容,可將其分為幾種主要類型:
狩獵舞,主要是對打獵動作的模仿。有“跳蛤蟆”、“木鷹閃翅”:“拖野雞尾巴”、“圓舞”等,其中的“圓舞”是圍成圓圈跳舞,再現(xiàn)了早期圍獵的生活。
農(nóng)事舞,這類儀式舞是擺手舞中的主要部分,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一年12個月的生產(chǎn)活動,有砍火渣、挖土、燒石灰、積肥、種包谷、種棉花、薅草、插秧、割谷、織布等動作。對于一個農(nóng)業(yè)民族來說,他的氏族或部落的始祖神,往往既是戰(zhàn)爭英雄神,同時也是農(nóng)業(yè)神,八部大神也是如此。所以,擺手舞中有大量的農(nóng)事舞以表示對先祖八部大神的紀念。
軍事舞,這是以表現(xiàn)戰(zhàn)斗動作來祭祀八部大神的舞蹈。它由殺人血祭動作和打斗動作所組成。血祭為舞前的過場,過場之后是打斗動作,多是兩人一組行舞。兩人各拿大刀或別的武器,其中一人扮演敵兵,一人扮演土家族士兵。兩人作追趕、對打、對刺等動作,最后敵兵投降,遂告結(jié)束。
擺手舞結(jié)束的時候,要收擺舉行送神儀式。
由以上所述可見,擺手舞中的大擺手是一種祭祀性的舞蹈,多在祭祀八部大神時舉行。大擺手中的軍事舞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是表彰八部大神戰(zhàn)功、緬懷先祖、鼓舞士氣的比較古老的祭祀儀式。據(jù)學者考證,大擺手起源于巴渝舞,是土家族祖先巴人參加武王伐紂時所跳的戰(zhàn)舞。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大擺手祭祀性的功能已逐漸消亡,而娛樂性的功能則發(fā)揚光大。擺手舞成為土家族人民歡度春節(jié)、慶賀豐年、祈求吉祥的民俗活動形式。擺手舞活動中土家人民萬眾狂歡的場面,則顯示了一個民族不竭的激情和蓬勃的生機。茲錄清代土家族詩人竹枝詞兩首,以觀其盛況之一斑:
唐仁匯《竹枝詞》:
千秋銅柱壯邊陲,
舊姓流傳十八司;
相約新年同擺手,
春風先到土王祠。
彭施鐸《庵州竹枝詞》:
福石城中錦作窩,
土王宮畔水生波,
紅燈萬點人千疊,
一片纏綿擺手歌。
八部大神的祭祀儀式,除產(chǎn)生了擺手舞這樣的群眾性娛樂民俗之外,還派生出了其他一些民俗事象,至晚近尚有遺存。
酉水地區(qū)一支彭姓土家族人過去曾有過“四月八”的習俗,稱“擺八”,是祭祀彭姓八部大王的節(jié)日習俗。相傳彭家老祖公“出兵打馬”,過年不在家,歸來之日正值農(nóng)歷四月初八,彭家人在這一天歡慶老祖公勝利班師,并補過大年,從此形成這一習俗。所以彭家人過“四月八”如過大年。這一天,要在桌子上擺八只酒杯、八個碗、八雙筷子,用以祭祀彭家先祖八部大神,須擺至半夜才能取走。
另外,土家族巫師的服飾“八幅羅裙”、法器“八寶銅鈴”則是八部大神的象征,也是八部大神祭儀的派生物。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武陵山區(qū)的土家人,經(jīng)常受到官兵侵擾。當時,土家有八個部落,八個部落八個姓。每當官兵侵犯,八姓部落都奮力抵抗。但是由于八個部落沒有統(tǒng)一指揮,各行其是,不能很好地協(xié)同作戰(zhàn),結(jié)果連吃幾場敗仗。
從失敗中汲取了教訓,一個部落首領提議,八個首領應該排個座次,以便作戰(zhàn)時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指揮。大家都表示贊同。于是有人提議,八個首領都去銅匠鋪打一個銅鈴,按得到銅鈴的先后排座次。大家都希望首先得到銅鈴,在銅匠鋪里吵吵鬧鬧,銅匠被吵得手忙腳亂,鑄了三天三夜,也沒鑄出一個銅鈴來。銅匠就想出一個辦法,讓八位首領在銅匠鋪外面等候,銅匠一人在里面鑄銅鈴,然后讓八位首領輪流進鋪子,遇上銅鈴鑄好就取走,若沒鑄好就出去繼續(xù)下一輪的等候。有人輪了幾次都沒得到銅鈴,有人一進去就拿到了銅鈴。這樣,按拿到銅鈴的先后順序排定了八位首領的座次,最早拿到銅鈴的就成了大首領。
不久,官兵大隊人馬向山寨蜂擁而來。大家事先埋伏好,一聽到大首領的牛角號和銅鈴聲就一擁而上,把來犯的官兵團團圍住。打了三天三夜,損失了不少兵器,還是沒分出個勝負來。大首領便召集七個兄弟商量對策。最后決定把兵馬分成兩支,四個部落為一支,分別搶占兩個山頭。結(jié)果,把官兵打得大敗。八部落士兵乘勝追擊,把敵人趕出了18個關口。
為了山寨長久安寧,必須維護大首領的權(quán)威。于是大家商量出一個辦法,各部落拿出一塊布,每塊布需不同顏色,將八塊八種顏色的布做成一件八幅裙,讓大首領穿上它,以便調(diào)動八個部落的兵馬。從此,就有了八幅羅裙。后來,祭祀八部大神時,土老師穿上八幅羅裙,以表示對八部大神的紀念,八幅羅裙就成了土老師的專用服飾,一直延續(xù)至今。
八個部落的銅鈴,后來被稱作八寶銅鈴,成為土老師的法器。現(xiàn)在的土老師的銅鈴其實只有六個,另外兩個,據(jù)說是一個給了苗老師(苗族巫師),一個給了客老師(漢族巫師)。這也反映了土家族與苗族、漢族長期和平共處,文化上相互交流的歷史事實。
由包含著土家族先祖史跡的八寶銅鈴傳說,還衍生出了八寶銅鈴舞,為土老師作法事時所跳舞蹈,其內(nèi)蘊仍含有對八部大神的紀念,也可視為由八部大神祭祀儀式派生出來的民俗事象。在土家族,每逢婚喪、生育、過七月半,都要請土老師行法事。八寶銅鈴舞就是土老師主持的請神接鬼、祭奠亡靈的儀式舞。跳舞時,土老師手持八寶銅鈴,身穿八幅羅裙,邊跳邊唱梯瑪神歌。
前已述及所謂八寶銅鈴,實際上只有六只銅鈴。六只銅鈴系在一根長一尺二寸左右的木柄上,兩端各3只。木柄一端刻著馬頭,系著五色布條,為上端,舞時在上;另一端為下端,舞時在下,不能顛倒。土老師作法時,手握木柄舞動,銅鈴便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十分動聽。八寶銅鈴舞的動作并不復雜,主要是一手拿司刀、一手拿銅鈴的土老師圍著一條象征坐騎的長凳舞蹈,作喂馬、逗馬、跨馬、騎馬飛奔、下馬等動作。在做這些動作時,土老師要不斷搖鈴,并吟唱神歌,其間也穿插牛角號,以烘托熱烈的氣氛。舞姿剛健有力,鈴聲叮當清脆,號角高昂激越,八幅羅裙隨舞翻飛,猶如孔雀開屏,其情其景,很有藝術感染力。其舞雖為娛神,也能娛人,所以土老師跳八寶銅鈴舞時,往往引來很多觀眾,可謂觀者如堵。八寶銅鈴舞已成為抒發(fā)激情的一種娛樂形式,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愛。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
張家界旅游網(wǎng)編輯或轉(zhuǎn)載稿件,內(nèi)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